这只翡翠手镯,
是宝主的父母几十年前花了45万买下的,
本是留作以后自己结婚的嫁妆,
但由于最近父亲急需一笔资金周转,
孝顺的宝主便决定找专家估个价,
卖掉帮助父亲救急。
这只翡翠手镯属于圆条镯,
翠友都知道,
一般来说圆条镯要肥厚一些比较好,
这只稍微细了那么一些,
圈口也比较小,
更加适合手纤细一点的女性佩戴。
有色的地方和没色的地方反差也挺大,
色种配合得很好,
但有一段种质十分细腻,
这个也就是行话里常说的“龙到处有水”。
经过专家的评估,
最后给出的估价是300万!!
远远高出了美女的心理估价~
虽然没有色的地方种稍微粗糙了一点,
但是“人养玉,玉养人”,
通过佩戴种质也会慢慢变好,
价值也会越来越高,
这也正是翡翠的魅力所在!
可能有的翠友会常常听说,
翡翠里“龙到处有水”,
可一直没有搞懂这是什么意思,
今天大熊就整理了资料来说一说~
首先是“龙”和“水”这两个字的含义,
龙:指的是翡翠原石上的绿色(色带),
水:指翡翠原石的水头。
单个字的含义其实并不难理解,
那么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,
绿色的部位往往水头比较好,
质地相对细腻圆润一些。
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?
这个问题的答案,还得从翡翠的原始生成过程说起,
翡翠的生成大概可分为:
成岩——成玉——变形这三个阶段。
↓↓
↓↓
↓↓
【成岩阶段】
此阶段为翡翠的最初形成阶段,
是在地壳的深处通过岩浆活动,
或者变质作用形成较为纯净的硬玉岩。
成岩阶段翡翠的颜色以白色为主,
主要为硬玉矿物集合体组成,
结晶颗粒较粗,颗粒边界清楚、晶形完整,
结构相对疏松,多数都未达到玉石品级,
或属于中低档玉石品级。
▲成岩阶段翡翠中硬玉矿物颗粒界线明显(显微照片)
【成玉阶段】
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封闭环境中,成岩阶段的硬玉岩,
通过动力变质作用进行变质改造,
使原来结晶颗粒较粗硬玉矿物进行重新调整,
产生动态重结晶。
而颗粒边界又产生细晶化作用,
使得硬玉矿物颗粒变细,
并有效地消除了硬玉矿物颗粒间孔隙的存在。
这时翡翠的质地变也更加细腻圆润,结构更加紧密,
透明度也大大提高,使翡翠达到了玉石品级。
【夹生饭现象】
成岩阶段转化为成玉阶段的变质改造过程,
其实就像煮饭一样,生米是不透明的,
但在经过蒸煮以后就变成了透明圆润的米饭,
但如果蒸煮过程不彻底,
就会有残余的生米和熟饭同时出现,
出现“夹生饭”的现象。
成岩阶段翡翠的变质改造过程,如果是比较透彻的话,
便会完全转化为成玉阶段产物,
翡翠质地细腻圆润、透明剔透,属于高质量的翡翠,
如玻璃种、冰种的翡翠。
但如果变质改造过程不彻底,就会出现“夹生饭”的现象,
也就是在翡翠毛料中,
既可以见到成岩阶段质地粗糙的白色翡翠残余,
也可以见到成玉阶段质地细腻、透明圆润的翡翠,
这在大部分中低档的豆种、芋头地、干白地翡翠毛料中,
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,
甚至有的冰种翡翠中所出现的少量棉絮,
形象地说也就是成玉作用过程中的“夹生饭”残余。
【致色原因】
成岩阶段的翡翠,
由于所含Cr、Fe、Mg等致色微量元素比较少,
而且趋于分散,因此翡翠的颜色以白色居多,
在成玉阶段的变质改造过程中,
原本趋于分散的Cr、Fe、Mg等微量元素,
会产生迁移与富集,相似的成分互相集中于一起,
当硬玉矿物中Cr、Fe、Mg等微量元素,
富集到一定含量后,就会使翡翠出现了绿色,
其中含Cr会出现翠绿色,含Fe、Mg等会出现暗绿色或蓝绿色。
如果对Cr、Fe、Mg这些符号看得晕的话~
其实只要知道绿色是翡翠最好的颜色就行了~
总而言之,
成玉阶段不仅仅可以使翡翠质地变得更加细腻圆润,
同时也会导致绿色的产生,
这就致使我们常常可以看到,
翡翠中绿色部位往往质地都比较细腻,
透明度也比较好,
也就是俗称的“龙到处有水”的现象。
水头好的翡翠,颜色是活的,并且具有动感,
这是因为光线进入翡翠后,
无数的小晶体产生折射的结果。
在通常情况下,无论质地的粗细程度,
或者是在透明度上,
有绿色的部位会比没有绿色的部位要好一些。
一般情况下是龙到处有水,
当然有时翡翠绿色和底子之间的这种差别,
表现得过于强烈时,
也就像另一句行话所说的“狗屎地里出高绿”~
翡翠的底子与翡翠的绿色互为依存,关系非常密切,
一般来说绿色种水好的情况下,
底子通常也不会太差,反之亦然。
不过行话主要是提醒人们,不要忽视翡翠绿色的特殊性,
但虽然不是每一个“狗屎地子”都会有高档的绿色,
也不能否认“狗屎地子”中,确实可以出现上等的绿色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