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?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考拉,还有一群在全球游戏圈闷声发大财的公司。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个南半球的神秘力量——
澳洲游戏公司到底哪家强
?
一、为什么澳洲游戏公司值得关注?
说实话,很多人对澳洲游戏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"啊?他们不是只产羊毛吗?"。但数据会说话:2024年澳洲游戏产业产值突破25亿澳元,增速是传统矿业的两倍多。更绝的是,他们特别擅长用
小团队搞大事
,比如下面要说的这些狠角色。
二、澳洲游戏公司Top5王者组
1. Halfbrick Studios
-
代表作
:《水果忍者》《疯狂喷气机》 -
牛逼之处
:用一根手指切水果切出5亿下载量 -
冷知识
:他们最初是做教育软件的,结果一不小心做出了全球爆款
这公司简直是把"就是美"明白了。你说切水果有什么技术含量?但人家愣是让全世界地铁上都在唰唰唰地划屏幕。个人觉得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一点:
游戏创意比画质更重要
。
2. Hipster Whale
-
代表作
:《天天过马路》 -
特色
:像素风+魔性玩法=停不下来 -
趣闻
:创始人是两个大叔,公司名直译是"鲸鱼"最厉害的是把过马路这么日常的事做得这么上瘾。我表弟曾经玩到凌晨三点,第二天过真马路时差点条件反射想捡金币...这说明好的游戏设计真的能重塑人的行为模式。
3. League of Geeks
-
代表作
:《Armello》 -
定位
:桌游电子化的标杆 -
行业影响
:证明了小众品类也能赚钱
这帮人特别头铁,非要在一个手游当道的时代做电子桌游。结果呢?用四年打磨出来的作品被索尼直接签了独占。有时候慢工出细活这话真不是瞎说的。
4. Team Cherry
-
代表作
:《空洞骑士》 -
神奇操作
:3个人做出Steam百万销量作品 -
励志故事
:最初众筹目标只要5万澳元,最后拿到30万
这团队堪称澳洲游戏圈的扫地僧。你说《空洞骑士》那个完成度,那个美术风格,居然主要就三个人搞的?他们证明了
团队规模根本不是问题
,关键是有没有死磕的精神。
5. Mighty Kingdom
-
专长
:IP改编专业户 -
合作对象
:乐高、迪士尼、华纳兄弟 -
生存智慧
:抱大腿也是一种本事
可能有人觉得做改编游戏不够原创,但人家年收入稳定在2000万澳元以上。要我说啊,在游戏行业活下来才是硬道理,管他黑猫白猫呢对吧?
三、潜力股公司观察名单
Samurai Punk
最近靠着《超级鸡马》在派对游戏领域杀出一条血路,特点是能把友尽玩法设计得特别欢乐。
Witch Beam
《暴走枪姬》让这个布里斯班的小团队一夜成名,他们的秘诀是——把弹幕射击和roguelike杂交出了新花样。
Drop Bear Games
名字就很有意思(考拉掉下来?),专攻军事模拟类。虽然小众但死忠粉特别多,典型的闷声发财型。
四、澳洲游戏公司的成功密码
1.
敢玩跨界
:很多团队都是电影/建筑/广告行业转行来的
2.
政府给力
:有40%的退税政策,比很多国家都大方
3.
文化混血
:既保留欧美技术底子,又融入亚洲手游思维
4.
环境加成
:你懂的,海边办公确实比较容易有灵感...
有个业内朋友跟我说,在悉尼的游戏公司下午茶时间,经常能看到程序员端着咖啡对着太平洋发呆。可能这种松弛感反而容易出创意?
五、给新手的冷门知识
- 澳洲人做游戏特别喜欢用动物元素(毕竟国宝都是动物嘛)
- 很多公司会选择在冬季开发,因为夏天都跑去冲浪了
- 墨尔本有个"游戏巷"了二十多家工作室
- 澳洲独立游戏平均开发周期比北美长6个月
个人观点时间
我觉得澳洲游戏产业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
务实精神
。不像某些国家非要做3A大作撑场面,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。小团队就做小而美,有IP资源就好好变现。这种"有多大锅下多少米"智慧,反而让整个行业活得特别健康。
最后说个彩蛋:你知道《原神》在澳洲的氪金量能排进前三吗?看来澳洲玩家不仅会做游戏,更会玩游戏啊!